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9|回复: 0

(4)脾病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8 1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脾病候
《素问》19.5.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濯四徬,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素问》19 .9.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素问》22.10.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23 ...……脾为吞……
《素问》29.2.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素问》29.4.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素问》32.1.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素问》38.2.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素问》42.10.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素问》43.3.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素问》44.1.脾主身之肌肉……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素问》47.6.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夫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62.5.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臑动,命曰微风。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素问》65.3.夫病传者……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素问》69.2.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
《素问》69.4.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
《素问》69.9.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咸病寒中……
《素问》69.11.岁水不及,湿乃大行……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
《素问》69 .14.土不及……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素问》71 .9.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  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素问》74.41.太阴司天……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素问》74.41.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
《素问》74.41.阳明在泉……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素问》74.52.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灵枢》4.12.脾脉急甚为瘛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痞气,腹裹大脓血,在胃肠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贵  癃;微滑为虫毒蛔蝎腹热。涩甚为肠疒贵  ;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灵枢》8.4.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灵枢》8.5.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灵枢》35 .3.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灵枢》37.3.脾病者,唇黄……
《灵枢》42.3.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灵枢》43 .2.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
《灵枢》47 .5.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月少  而痛,不行疾行。脾高则月少  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灵枢》54 .5.人生……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难经》15 .3.[脉」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难经》16.0.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难经》56.3.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难经》57.0.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甲乙经》1/1 .11.《素问》曰: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脾则畏。
《伤寒论》1.19.脉浮而洪……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伤寒论》2.41.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鞕。
《金匮》1 .3.鼻头……色黄者,胸上有寒……
《金匮》1.3.色黄者便难……
《金匮》11.13.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金匮》12.5.水在脾,少气身重。
《金匮》14 .16.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金匮》15.2.趺阳脉……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金匮》17.5. 趺阳脉……涩则伤脾……
《脉经》1/14.2.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脉经》2/1 .19.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经,治阳。
《脉经》2/1.20.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经,治阴。
《脉经》2/3.30.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圆,针关元,补之。
《脉经》4/3.6.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
《脉经》4/3.8.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目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
《脉经》4/5.5.损之为言……饮食衰减,肌肉消者,是意损也……
《脉经》4/5.5.至之为言……身体粗大,饮食暴多,是意之至也……
《脉经》5/4.21.病人著床,心痛短气,脾竭内伤,百日复愈。能起徬徨,因坐于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谓神良。
《脉经》5/4.67.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脉经》6/1.3.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之胃,而腹胀。三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脉经》6/5.1.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脉经》6/5.5.脾脉沉之而濡,浮之而虚,苦腹胀,烦满,胃中有热,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难,四肢苦痹,时不仁,得之房内。月使不来,来而频并。
《脉经》6/5.12.趺阳脉……紧即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得食而满者,此为脾家不治。
《脉经》6/5.14.凡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以三分候死生。
《脉经》6/5.15.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气弱。或五液注下,青、黄、赤、白、黑。
《脉经》6/5.22.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圆、泻脾圆、茱荚圆、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脉经》6/5.27.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今反青,此是木之刻土,为大逆,十死不治。
《脉经》7/18.29.脾伤,即中风,阴阳气别离,阴不从阳,故以三分候其死生。
《脉经》7/22.2.热病,脾气绝,头痛,呕宿汁,不得食,呕逆吐血,水浆不得人,狂言澹语,腹大满,四肢不收,意不乐,死。脉与肉气俱去,故脾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脉经》8/9 .18.……趺阳脉紧为伤脾。
《中藏经》9.1.脾病者,上下不宁。何谓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为阴不足也。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足,则发寒。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脾如疟也。
《中藏经》11.1.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
《中藏经》19.1.饥饱无度则伤脾……
《中藏经》26.1.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扁鹊曰:脾病则面色萎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失溺不能自持。其脉来似水之流,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如鸟之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语言蹇涩;不及,令人中满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肿胀,溏泻不时,梦中饮食。脾脉来而和柔,去似鸡距践地,曰平。脉来实而满,稍数,如鸡举足,曰病。又,如乌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
《中藏经》26.3.脾病,面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手足爪甲青,四肢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此十死不治也。
《中藏经》26.4.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心腹胀满,身体重,肢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
《中藏经》26.5.脾气虚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利下也。
《中藏经》26.6.又,积聚久不愈,则四肢不收,黄疸,饮食不为肌肤,气满胀而喘不定也。
《中藏经》26.7.又,脾实则时梦筑垣墙、盖屋,脾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则梦大泽丘陵,风雨坏屋。
《中藏经》26.9.脾病则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
《中藏经》26.11.脾脉之至也,大而虚则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四肢汗出当风也。
《中藏经》26.12.脾绝,则十日死。又脐出者,亦死。唇焦枯,无纹理而青黑者,脾先绝也。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则半岁死;色如枳实者,一月死。吉凶休否,皆见其色出于部分也。又,口禁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收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食饮不入,七日死。又,唇虽痿黄,语声啭啭者可治。脾病疟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今忽反常而嗔怒,正言而鼻笑,不能答人者,此不过一月,祸必至矣。又,脾中寒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脾病,则舌强语涩,转筋卵缩,牵阴股,引髀痛,身重,不思食,鼓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死不治也。
《中藏经》26.13.脾正热,则面黄目赤,季胁痛满也。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则颤栗如疟也。
《中藏经》40.0.黄丁者,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食而还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未者可治……黄丁者,其根在脾……
《中藏经》41 .1.……痈疽疮肿……发于肌肉者,脾之毒也……
《中藏经》43.2.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也……此良由上下不通,关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调而致之也。
《病源》20 .3.脾病候
脾象土,王于长夏。其脉缓,其形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而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胃为腑主表,脾为脏主里。
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萎不收,行善瘛,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待于夏;起于长夏。于曰: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待于丙丁;起于戊已。于时:日昳慧,平旦甚,下哺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以泻之;甘以补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日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六月,脾土王,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也。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母之归子,当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当瘥。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穊,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病脾脉来,实而盛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坚锐如乌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其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养生方导引法云:脾脏病者,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气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5-15 15:03 , Processed in 0.08802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