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1|回复: 0

[中医思考] 中 医 之 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08: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针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诊治过程中难以被灵活应用以致其生命活力不能被充分发挥的问题予以阐述。整体观念:不单指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们赖以生存的整个环境(人、社会、自然)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既有联系性其机理又有相似性,要学会从社会现象和自然环境中悟人体的发病机理。辨证论治:就是要把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各种错综复杂症状加于综合分析最后落实到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之中,甚至具体到某个脏器,然后引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给于论治。对于所谓的“疑难杂症”要有敢于打破常规寻求真理的精神,要善于应用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思考问题。

关键词:中医  生命力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疑难杂症  打破常规

中医之灵魂在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亟现阶段所谓的“中医”,因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害我国之生命力极强的国粹变成了完全丧失生命力的一潭死水,为了响应中央振兴中医之精神,恢复之生命力。现就余之拙见以明之,今之误区所在,具体表现形式有三。

其一:西医出生的所谓中医疗法,“XX治腰腿痛方,XX治关节炎方------”细问之治疗原理一无所知,只知某某书上是这么讲的。这种情况大家也司空见惯了,玻璃板底下比比皆是,殊不知中医之妙贵在辩与论。

其二:便是我们中医出家的了,基础不是很好,记方不多,但清热、温里之类的药还是清楚的,在处理病情时见热用清热药遇寒用温里药,其结果是药列方出,可最后此方是偏补还是偏泻就连自己也难以明之;

其三:即有点中医特色了,他们有坚实的底子,中药也好方剂也罢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了,什么方治疗那些证,临床上得心应手,即所谓的XX方证。他们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使治,其理无误,其效无过,可会产生“方书无载新病便无从下手”之过。

纵观以上三点那一点能体现出中医之灵魂所在呢?其一犯了“刻舟求剑”之错,其二犯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之误,其三犯了“无源之水”之忌。古人云:“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也,”可见《皇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之重要性,内经首先承认人也物也,既然承认人是物质的,也就存在物质的一般属性,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那么我们诊疗疾病就要应用哲学中辩证论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辨证论治便成为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明理之前必先究其误之所在,其一、因受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影响,虽然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他们不承认物质的运动变化,或者只承认物质的简单运动,不承认复杂的运动,其结果便成了死记某方治某病,岂不知一病有多因而又是时刻在变化之中;其二、因不理解在众多矛盾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余的矛盾属于非主要矛盾,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地位之道理,其结果可想而知,知彼知己方可百战百胜,在连自己的真正敌人都没搞清派出去的队伍何有言胜之理;其三也许是受唐代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之研究方法的影响,才出现了“XX方证”之过,其实医圣仲景在序言中说的很清楚“虽不能治愈诸病,庶可以见病之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可见仲景之意并不是简单地传给后人几个方剂,而是想留给我们一套如何认识疾病的方法,换言之是用其毕生的治疗经验以病例的形式来展示其辨证论治心法,可明仲景之用心良苦之人又有几何呢?

故余之心得,学医治病就是要宗内经之法,学仲景之心。

要学《内经》所讲之理论,因其首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这就将世界的变化概括于气的运动变化之中,人体的生理变化也必然不能超脱这个变化。所以朴素的唯物论观点贯穿于中医中;其次其又借助阴阳五行学说以说明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体观念,以阐明人体与自然界的复杂变化,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中医理论奠定在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基础上。由此做基础的中医理论何时又能退下历史舞台,能说不是我国之国粹吗?关键是要如何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诊治中能为我所用,我之体会有二:一、首先体现在人体为一个整体,要习惯应地用五行相生相克来分析病因,如余治一长达十年下痢、脱肛、恶蔬菜和油、小腹一年四季怕冷之患者,余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症状综合分析后认为是肝寒是本累及脾胃与肠道而致,其发病机理是肝乘脾,随用艾灸直捣小腹之寒,内服暖肝散寒之剂以治其本,二十多剂后症状只剩恶蔬菜和油,后未随访。二、其次在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的体现。在社会中的体现余的体会是,如关于阴阳的解释,我国历来不是有“门当户对”之说吗?也就是阴阳之相互平衡,又如国外的离婚率比国内的高,城市的又比农村的高原因何在,不就是相互之间独立性强吗,不存在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最终导致阴阳离决。在自然环境中的体现是,天旱为灾同样天涝也为祸,这不就是“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吗,余是在野外看到久旱的庄稼刻记铭心的,故在随后的诊治中体型的胖瘦便成为望诊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看到肥胖的给余之第一判断是阴盛阳虚体质,瘦弱的便为阴虚阳盛或阴阳两虚体质,这样在治疗方法上就有了大概方向,不至于犯南辕北辙之误。

治病就要学好仲景之心法,在此余举仲景之一例以示仲景之奥秘,其书之病皆多以中风、伤寒之字冠首,仅以中风、伤寒四字便把临床上错综复杂的虚、实症候加于明之。中风,正虚而邪不甚也,故可用桂枝汤调营卫正复以驱邪;伤寒,正未虚而邪甚也,故需用麻黄汤发汗驱邪以扶正,单单四字便导出了中医之治疗大法----扶正与驱邪。在具体治疗上,其心法是首辩是否有邪,邪者,痰饮淤血食宿类也,有邪必先驱邪后再调理其内,有道是外患不除谈何建国。因其条文所言最多皆为汗、吐、下后之变证,即可明之。余在临床也体会甚深,曾一患者,男,40多岁,体型中等,每遇天变必先伤己,甚至不敢洗澡,怕冷、动则气喘,观其舌,质胖苔白,脉象极沉。其言我以用中药调理半年了,审所用之药皆为补药。余思补药不效定有邪之作怪,因其淤血之象未现随用利水之法,三剂之后脉出复如常人,自身感觉良好,此真乃温阳不在补而在利小便也,继服三剂后改为补法。这就体现了仲景之辨证论治之思想,万病首辩阴阳,也就是在众多矛盾之中首先要找出其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这就避开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之误),此之依据便是那些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这些临床症状我们不能习惯地套用现方而不与深究,要具体分析这些症状是有何因而起,最后应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之原理,这就不会再有“无源之水”之忌。久而久之便能达到“心中无方胜有方”之境界。以此之法,天下之病,能逃几何矣。

本人关于“疑难杂症”的理解,世上本没有什么不治之症,只能说没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而已,不要望而生畏,要敢于用我们所掌握的中医理论向其挑战。余治一被目前公认的不治之证----“干燥综合症”,其症状是:口干(杯不离手),牙齿、头发逐渐脱落,浑身皮肤干燥,甚至不能过正常性生活。经当地、省级、北京国家级医院治疗,不但不见减轻仍在加重。无奈之举我与救治,经我研究其所用之药,皆为滋阴补肾类,,用其药不愈反重,肯定是治疗方法有误,再按书上的固有思路肯定不行,沉思之后突然想到了当今社会中的物流公司的产生,会不会在输布上出问题了呢,滋阴无效反而加重肯定不是缺水,因是气虚输布无力,补水岂不是雪上加霜,于是应用补气之法,结果三剂见效十剂症消,后连续服用二十多剂到目前两年未发。

小小拙见,望有同感之士以与联系,以便产生学术上的共鸣。来弘扬我之国粹,为全人类健康而战。

           

作者 QQ:497410369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5-17 07:32 , Processed in 0.0960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