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4|回复: 0

[中医思考] 经方派的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08: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友人介绍了一本叫做《仲景50味药证》的书,看完之后忍不住要发表点浅薄的看法。当然这只代表我自己的意见,同不同意就不是鄙人所能左右的了。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东西都在遵循,中医也不例外。中医发展到现在,说它不进步是不符合实际历史规律的。中医学在这几千年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摒弃旧的错误的东西,吸收新的正确的东西。它是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开始指导中医的都是一些经验,它的经验总结就是《神农本草经》,这本书将每味中药所主治的症候群总结归纳,医生根据这本书就可以有是证用是药的组合用方。许多医生的经验慢慢的积累,写出了许多经验方书,其代表就是《伊尹汤液经》。从开始的经验医学慢慢的总结规律,然后升华为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真者存之,伪者弃之。终于在汉朝由诸位大儒医总结出了《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由此确立。然而在汉朝由于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刚刚成书,所以没有引起医界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医界前辈还停留在经验的传承上。

        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以旷世奇才,在继承前辈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合医经经方于一体。至此中医才算是完全发育健全,不再单单是一个经验的积累,它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理法方药俱全的科学。所以尊仲景为医圣毫不为过。

        可是仲圣之书毁于兵燹,遂起千古争端。然而历代医家无不在医经经方合二为一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讨。讲究方证如柯韵伯、徐灵胎也没有放弃用医理来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可到了近代由日本医家首倡,中国医家随之响应,经方家们拉起了:有是证即用是方的大旗。由于不失之玄,临床疗效可靠于是被广泛的接受。但是他们将医理一概抹杀,将医经剔出于《伤寒杂病论》之外,并且按照这种观点来解释仲景原序,将其中的二三段定为伪作。武断的认为医经经方二者没有联系或者联系不大,那就未免有些僭越了。

        民国陆渊雷提出要废《内经》留伤寒,恽铁樵先生已经驳之在先。而日本的吉益东洞氏竟将大论中所有的阐发医理的部分一概删除,只留症候群与所主之方剂。汤本求真氏一部《皇汉医学》更是掀起了大的波澜。三位先生对近现代中国医界经方派影响极大,故而信众众多。当代医家胡希恕的观点和几位大致相同,胡老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经方大家之一,其临床疗效也得到过刘渡舟老的称赞,所以当代的中医工作者中以发扬经方为己任者也接受了这种观点。所以经方派中的方证派大昌。南京黄煌先生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提出了药证学说,将方证进一步细化,不愧是方证派的后起之秀,并在年轻一辈的中医工作者中享有比较高的声望。

        方证派的昌盛一日胜似一日,而我心中的忧虑也一日胜似一日。按理说方证派的说理简明、疗效可靠我不应该对其发展壮大有什么不满。可是它碰触了我内心的底线,因为我心中的中医学是一个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一个有自己完整理论体系的医学,可是方证派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医学体系有打回了先秦的那种经验医学,不用阐释医理药理,但凡有恶寒、发热、汗出、恶风的就用桂枝汤等等。他们用统计学规律来总结出了仲景用药规律,写自己的药物学著作,如《药征》、《50味药证》等等。用方解药,用药解方。所以不管方证药证,其实都是一样的内核。

        中医学发展到现在是历代宗师不懈的努力,各门各派虽说说理方式不同,但都能从内经中找到其学术渊源,对于药物的解释也是符合本草书的,他们都没有为了解释自己的理论而写一本自己的本草书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也是历代各门派之间自发遵守的。医家们治疗疾病也是先明确病机病理,然后确立治疗大法,然后选择方剂,后者根据自己对药物的掌握用药组方。比如:见到微恶风寒、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鼻塞咳嗽、肢酸、身疼、头痛,确定病机病理是温热之邪侵袭卫分,用辛凉轻解治法,主治方剂银翘散、桑菊饮,药物是发散风热药、卫分药。

        所以,中医学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于将实践所得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若是无视仲景先生将医经经方合二为一的功绩,硬是将以医经经方拆开,回到《汤液经》时代,还说是仲景之功臣,那在下就不敢苟同了。



本主题由 (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于 2011-7-14 11:47 审核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当代中医-全意识正名学 ( 闽ICP备16014487号-1 )

GMT+8, 2024-5-15 21:55 , Processed in 0.08585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