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佛学(八识)与意识 大乘佛教唯识宗,把内在的心识分为八类: (一) 眼识; 眼睛所拥有的功能对外界的认识。 (二) 耳识; 耳朵所拥有的功能对外界的认识。 (三) 鼻识; 鼻子所拥有的功能对外界的认识。 (四) 舌识; 舌头所拥有的功能对外界的认识。 (五) 身识; 躯体所拥有的功能对外界的认识。 (六) 意识; 综合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思维等。类似于知觉、意识等。 (七) 未那识(意为“意”); 第六识的根源,或“意识的根本”。 (八) 阿赖耶识(意为“藏”识)。 世界一切精神的本原。 前五识相当于感觉,以外界的色、声、香、味识为对象;第六识相当于综合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思维等,以整个世界(诸法)为对象;第七未那识,是第六识的根源,它的作用是经常把第八识当作实践的自我意识,第八阿赖耶识,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源,它包含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即潜能)认为整个现象世界都由八识的作用而存在和变化(笔者 个人以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有‘唯心’之嫌,仅供参考)。以下举例: 幸福快乐之源——“无住生心” ——摘自净空《佛法与人生》一书 《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佛”。这五十三尊佛所表现的,他们的身分,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说明,学佛不一定要出家,任何行业都可以成菩萨,都可以成佛。不必要改换你的生活方式,不必改换你的工作,不要改换你的生活环境;修行就在你现前的生活环境当中。第一、要认识清楚,纠正错误的观念;第二、纠正错误的行为。你就得如愿以偿了。 菩萨行里,六波罗密是六大纲领。譬如你是家庭主妇,每天做同样的工作,做了几十年不免怨声载道,心不甘、情不愿,苦恼无边,这是以轮回心天天造轮回业。你要是觉悟了,就是行菩萨道,完全不一样。你从早到晚忙家事,即是修布施供养,修‘布施波罗密’。用你的智慧、劳力为一家人服务,具足了财供养、法供养。身体是内财,勤劳服务,相续无间,无有疲厌。即是修普贤行。念头一转,就不一样,就不累了!还想多修一点福,唯恐事情做少了,唯恐事情做的马虎不认真,要修真实的福报。做事有程序,有条不紊,是“持戒波罗密”。做事情有耐心,是“忍辱波罗密”。每天还动脑筋,希望明天做得更好,是‘精进波罗密’。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是‘禅定波罗密’。样样清清楚楚,是“般若波罗密”。你在家里一天到晚忙著,都是在勤修“六波罗密”。 同样道理,在外面工作,上班时、交际应酬时,样样事情,都是圆满六波罗密。不会修行的,就造轮回业。多可怜!这是佛在大经上常讲的“可怜愍者”。会修的人,念念、事事皆具无量功德,真的是定慧等持,福慧双修。在那里修?没有离开家庭、工作,没有离开生活范围,就在自己本位工作上、生活上,圆圆满满成就六波罗密,成就福慧双修,成就普贤行愿,成就二种庄严。但是要深入,要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才得受用。观行重要的纲领、原则,看起来好像和我们的常识、人情相违背,其实它是真理。所以,佛教我们最重要的是,一切不要执著。《金刚经》的最高指导原则,可以说,任何宗派,若想修行成就,违背‘无住生心’的原则,就不能成就。 所谓“无住”,就是心地清净,彻底看破、放下,不能有丝毫牵挂。“生心”是生起欢喜心修六度,为一切众生服务。虽做,心要清净。心清净就不会疲劳,再多的工作,也不累。心不清净,没做多少事,就累了。还是‘从心想生’,心不想就不累。常言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把时间也忘了。如果有念、有牵挂,即是度日如年。所以,一切法确实是观念在主宰,在转变。“生心”最殊胜的无过生起依《大乘无量寿经》,学习阿弥陀佛的殊胜行愿,过著最乐的生活。 |